揭秘AI摄像头灰色产业链警惕摄像头劫持居家卧室秒变直播现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像刷脸解锁,刷脸购物,刷脸打卡,智慧停车,AI活体认证等等,这样的计算机视觉智能识别技术已经渗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时也让一部分人因此患上了“摄像头焦虑症”。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曾经非常火的英国电视剧《黑镜》,里面就讲到了未来人类在AI人工智能泛滥的情况下,我们日常用到的手机、电视、电脑液晶显示器等设备,就好像一面面黑色的镜子,生活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黑镜背后的人注视着,人们的隐私在高科技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科技伦理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最近,一条AI人工智能挑战人类伦理的新闻又一次调动了人们的神经,从人脸识别进课堂引发的技术思考,到AI换脸应用软件ZAO爆火背后关于用户隐私及肖像权的争议,甚至我们所在的城市中,那些仿佛无处不在的电子眼网络,都隐藏着个人数据过度暴露后可能诱发的隐患。
这些年来,无论是各国隐私法案逐渐严格还是迫于社会的舆论压力,其实大部分科技公司都在努力完善自身产品对用户信息的保障。采集用户数据,对于一个技术公司而言,这种做法究竟对不对还需要讨论,但是倘若用户的数据被别有用心的技术公司“打包出售”,那不容置疑这是一种挑战法律的行为,然而对于那些居心叵测的买卖双方来说,在高收益的驱使下,不少人愿意“赌一把”。
学术界有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理论,叫蟑螂理论——你不会在厨房里只看到一只蟑螂,说的就是当你发现一个问题之后,在它的背后往往会有更多被掩盖起来的问题,而在AI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隐私问题同样如此,一个隐藏在AI摄像头后面的黑灰产业正逐渐浮出水面。
就以目前比较流行的前端感知硬件智能摄像头为例,这些摄像头刚推出市场,就成为了市场的新宠,其低功耗的运动感应、人脸抓拍、识别、分析等优点,使其被广泛部署到了机场、车站、商业街及旅游景区等公共区域,国家正在推行的智慧城市方案,实时交通管控和治安管理也同样离不开这些智能摄像头,饮食行业早已习惯高清摄像头部署在了自家的后厨,校园自不必说,就连居家场所,也有不少人愿意掏钱为自家装上这种智能摄像头。
然而,我们又如何保证这些放在家里的智能摄像头,不会成为陌生人的眼睛呢?试想一下,当你和家人夜里呼呼大睡的时候,摆放在客厅的摄像头自动开启,成为了一双冰冷的眼睛在你家到处观摩。想想有点可怕呀。
据了解,这类被黑客攻占的智能摄像头,大部分都是一些简易低廉的产品,这类产品的核心需求主要用在监控方面,这些低端的产品由于价格优势往往被大批量部署到物业小区、工厂公寓等,从技术上讲,这些摄像头往往是在传统工业硬件的基础上搭载一个AI芯片和云存储服务,由于门槛较低,现在已有非常多的互联网企业、OEM厂商以及安防公司等都在抢占这块市场,于是,泥沙俱下的结果,就是给了黑客可乘之机。
从国内的智能摄像头市场观察,其实很多生产厂商并不具备完善的云计算、AI智能技术背景下的安全审计流程,这导致了他们的产品不仅缺乏远程更新机制,也存在了可以被入侵控制系统的设计缺陷等等,别有用心的黑客完全可以通过暴力破解手段,直接在IP端进行拦截,获得用户的登录密码、影像内容等敏感信息,然后再通过黑市售卖隐私视频、劫持摄像头搜集信息等方式来获取利益。
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早在2018年的MWC大会上,一家捷克的网络安全公司Avast就给在场的观众当场演示了黑客如何在入侵了15000台小型联网智能摄像头后,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隐私信息的过程,这些遍布城市角落的智能摄像头,无疑正是攻击者眼里的“帮凶”,试想一下,如果私人汽车上的智能摄像头被劫持,引发的很可能就是车联网系统的连锁反应及公共安全危害,黑客们可以伪造人脸欺骗公司的门禁系统,造成重要商业资料外泄等等。
前段时间在国内互联网上爆发的“勒索病毒”,恰恰就是因为企业的路由器、智能摄像头被黑客入侵,然后加密文件,最终要求受害者通过手机转账缴付解密酬金才肯给密码解除病毒。
当下,人工智能正在以革命的形式横扫科技圈。智能音箱、AlphaGo、无人驾驶、NLP……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可以时刻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如同电力、蒸汽改变人类世界一样,人工智能也逐渐渗透进了我们的毛细血管当中。
人工智能非常重要,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超出我们的想象。也是推行建设智慧城市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各项AI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促使物联网、互联网提升整体的城市规划,这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互联网公司、智能设备厂商、安全厂商都在纷纷“跨界”转型,AI人工智能正伴随着技术提升与裂变,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然而,如果技术的普及没有配备相应的防御体系,人们的隐私与安全也会迎来巨大的隐患,城市里每一个个体、每一台手机和电脑、设备的每一次传输,都有可能成为黑客刀下的“肥羊”,智慧城市恐成“犯罪”城市。
以此看来,不仅科技公司需要提升数据防护技术,我们每个消费者也应该养成良好的数据安全习惯,淘汰劣质低端的设备,以防家里多出一个看不见的“人”。